登录/注册
支那四千年开化史
  • 作者:佚名
  • 转自:本站原创
  • 2014-11-02 10:45:58
  • 点击数:1575
  • 录入:admin

史料 | 清末中学历史教科书《支那四千年开化史》

2014-10-15 东方历史评论

整理:叶亮

《东方历史评论》


编者按:在清末民初的语境中,“支那”一词并不带有贬义。当时的中国留日学生在其文章、署名中,也大量使用“支那”一词。梁启超就曾以“支那少年”为笔名。光绪二十八年,日本的石春攒次郎等人所著《支那史要》被一署名“支那少年”的人翻译引入(尚无法确认此人是否梁启超),由上海支那翻译社出版为中学历史教科书《支那四千年开化史》。该书对当时清朝的地理、人种及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当时所盛行的历史叙述有较大差别。下面的这段史料,摘自该书的前言及前两章。



前言


恫哉!我国无史!恫哉!我国无史!


庞然塞于栋者非二十四史乎?我谓二十四姓之家乘而已,兴灭成败之迹,聒聒千万言不能尽。于文化之进退、民气之闭塞、实业之衰旺,概乎弗之道也。我国士夫,嗜古若性命,我国无古之可言也。恫哉!我无古之国!哀哉!我嗜古之士夫!


支那少年睊睊忧之,乃呼将伯于东士,据东士市村氏泷川氏所为《支那史》者,去吾二十四姓家乘所备载之事实,而取其关于文明之进步者。断自上古以逮,于兹删其芜,补其缺,正其误,课以饷我无史之国之士夫。


支那少年识


第一章 地理


支那在亚细亚之东部,东自乌苏里河接西伯利亚,以图们江、长白山胧、鸭绿江三大部。毗 连朝鲜,又濒东海及黄海,与日本朝鲜之西南部,遥遥相对。南接南海及安南、暹罗、缅甸、印度。以喜马拉耶山系为其界限,西以阿尔泰山之一部接于西伯利亚,以葱岭及天山接于土耳其斯坦。且自喀拉昆仑山脉接于印度之克什米。北自阿尔泰山外与安岭及黑龙江而界于西伯利亚。东经起七十三度,尽百三十度二十分(以英国格林子午线为零度而算之),北纬起十八度二十二分,尽五十六度六分。面积约八十五万方里。


分境内为五区。第一支那本部,第二满洲,第三蒙古,第四伊犁,第五西藏。支那本部之面积约三十七万四千方里,大于日本者十五倍。域内有十九省: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台湾以乙未年让与日本)。历代帝王兴亡之迹,大抵在此。于历史上最有关系者也。


满洲位于支那本部之东北域内,有三省:盛京、吉林、黑龙江。面积约六万三千六百方里。此地即上古之肃慎,中进之靺鞨、渤海及辽金等之地。而近古清朝之所起也(此地五十年来半为俄罗斯所蚕食)。蒙古在支那本部之西北。域内分二部。沙漠以南至长城,称内蒙古;沙漠以外至阿尔泰山,称外蒙古。面积约二十四万八千四百方里。此地昔为匈奴、突厥及元室所据,于历史上亦颇有关系者也。伊犁一名新疆,又曰回疆,在支那本部之正西。域内亦分二部:北部称天山北路,南部称天山南路。面积约六万六千四百方里。即古时所称之西域,而今日之新疆也。西藏在伊犁之南域,内亦分二部。东部称前藏。西部称后藏。面积大约十万方里。此地即中古之吐蕃国,而近古归于清朝之版图。


境内山脉之大者为昆仑。其本脉划西藏与伊犁之境。蜿蜒东走,过支那本部与蒙古间。为祁连山、贺兰山及兴安、长白诸山。其支脉入支那本部者二。一走黄河、扬子江两水域间,由四川、甘肃两省之界,而连互河南、湖北、安徽诸省。若岷山、秦岭、伏牛山等皆在此脉中。一割扬子江、珠江之水域,由云南、贵州二省,经广西省内,而起伏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诸省,间遂海入为舟山群岛。若苗岭、大庾岭、倦霞岭等皆在此脉中。天山脉在伊犁之中部,东抵哈密之地,西入土耳其斯坦。比摩刺亚山,在西藏印度之界。其中高峰多过二千四百丈者。阿尔泰山脉在蒙古、西伯利亚间,其一支接于安岭,一支至黑龙江上,而为外兴安岭。


水流之大者,黄河及扬子江是也,在支那本部。黄河发源于靑海之巴颜咯拉山下,东流至甘肃省,北折过蒙古地,更南折贯山西、陕西二省间,再东流至山东省入海。长一千零二十余里,雨水暴涨之际,汛滥横溢,家屋田园,辄倾几无孑遗。此历史上所屡见者也。扬子江发源于支那本部之西北,而东南行过云南、四川、安徽诸省,至江苏省而入海。长约一千三百二十余里,有舟楫之便,而无汎泛之患。是二水于支那开化,皆有重要之关系。此外若淮水、滇水、白河、珠江等,亦著名之大河也。地势分山地、丘地、平地三等。山地若云南、四川、贵州、甘肃、山西、陕西诸省。及西藏伊犁满洲北部,殆居全国五分之二。丘地则扬子江以南,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诸省是。平地则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是。要之西方大抵高燥。东方大抵卑湿,故水之东流入海者过半,而其南流或西流者则甚少也。


地味各地相较不同。支那本部西南之地,山岳连互,不便稼穑;西北之地,土质干燥而不肥,唯中部之地,地势平坦,土壤膏腴,故物产之富。冠于全域。满洲地方。松花江纵横域内,不乏丰壤之地。蒙古及伊犁地方,有戈壁、大沙漠,其长八百里,幅三百里,适于耕耘之地甚稀。西藏地方,虽地形高峻,然间有肥饶之壤云。


气候各地不同。支那本部之北部,自十一月至翌年三月,寒气连续,河水冻结,然降雪稍少。 中部地方,寒暖相等,岁中平均,在五十九度之候(据华氏寒暑表)南部则虽至冬期,而温暖时在六十度以上,夏时暑气滋甚,炎威如燬,又太平洋及热带地方之时风,常带水蒸气吹来,深入内地而降雨,此降雨之期。辄在夏秋之际,虽大抵不过三四月,然间有来洪水者。满洲地方,冬期虽甚寒冷,然夏时暑热至烈时。或雷鸣雹下,蒙古及伊犁地方,降雨甚少,称世界中少雨之地。西藏地方,南有比摩刺亜之高山,即平地尙高于海面一千余丈,也故较于同纬度之地,炎热稍灭。


物产之富饶,以支那本部为最。就中米榖及丝茶,其主要品也。米榖产中部诸省。蚕丝亦产中部诸省,每岁输出于欧洲诸国之价额殆不下数千万两,此二物称支那全国之富源者也。石炭产直隶、山西、四川、台湾诸省,今虽不尽采掘,然其全面积有一万余方里云,此外若磁器、布帛、药材、鱼盐等,足以富国养民,又满洲、蒙古地方产牛、马、驴、骆驼等。伊犁地方产铜钱、玉石等,西藏地方产金银、毛布等。


第二章 人种


支那境内之人民数,约四亿余万。概属黄色人种。然细别之,则可分十余种。盖支那境内甚广,且为经四千余年之旧国,故各种种族混居其间,实无足怪。今举其有关系于历史上者五种,曰:苗人种,汉人种,蒙古人种,满洲人种,回回人种。


苗人种居云南、贵州等地,有生苗、熟苗之别。生苗栖居山谷中,不服淸朝政教;熟苗则从事耕作,顺从朝廷,然性皆顽陋,在诸种中为最劣。淸朝设土司任其自治,下与郡县同制。面方颈短,身体长大,皮肤赤黑,居室以木造,不加斧斤,无修饰。衣服以麻布制之,失误多以麦、稗、蔬间食鸟兽、昆虫。


此种人最古始居扬子江及淮水间,颇困汉人种,历史所谓三苗及有苗是也。厥后汉人种繁殖,劳力渐盛,乃次移居南方,至云南、贵州等地而栖息焉。


汉人种充满支那各地,人口约三亿余。肤色苍白而带黄,颜圆颧高,体格端正,性质温良,所居瓦室、木室或土室。食物用蔬毂及禽兽之肉,衣服古时蓬衣宽袒,至淸朝而窄袖袴,然妇女之服,则未做淸制也。


此人种太古。居北岭之北,敷文化于湖滨,后繁衍于江淮,驱苗人种于南方,而自蔓延于支 那内地,实为创开支那者。后世虽时有盛衰,然历代帝王大抵由此人种而出。故于支那内地大有势力。以今日论,实比他人种为最进文化,且富于智识也。


蒙古人种居蒙古地方,人口约二百五十余万或云四百余万,体格伟大,肩耸鼻低,唇出齿跦, 风俗朴陋,性质强悍,好杀伐。然近世以专迷信宗教,渐柔弱不可用。居室大抵用天幕,屡逐水草转移,食物以马肉、牛酪为主,间食麦稗。其语言文字,亦与他种不同。


此人种中古称匈奴,又称突厥,屡寇汉唐。近古元太祖起此人种,并吞欧亚二洲间地。今称 喀尔喀者,即当时从太祖显烕武之子孙。然至近日,颇皆为俄人所愚云。


满洲人种居满洲地方,本部人口约七百余万,其容貌体格与汉人种略同,性质亦颇活泼。上世逐水草移住,今日则营家屋,事耕耘,食物用粟麦或牛羊豚之肉,稻米绝少衣服窄袖宽袴,与现今汉人种所服者相同。


中古侵略支那北部之辽金,实由此人种而起。而近古淸朝之祖先,亦起此人种,以建立一大帝国。淸制满人不得出外营商业,而京内官职,率定员额,满汉相等。此殆七百万满人种,特别之制度也。


回回人种,散居支那本部之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直隶诸省人口颇多,盖此人种,其先由土耳其斯坦移住于东方,至今日则衣食居处言语文字皆与汉人种无异。唯崇奉回教不同。此人种中古称回鹘,屡寇唐室,近世亦尝扰乱山东、湖北、甘肃诸省,即今日亦时有蠢动之 势也。


以上所述五人种,皆于支那历史有重大之关系者。其他若西藏人、犹太人,几尔其斯人种。其关系较鲜。略不论。


(以上史料均摘自支那少年编译:《支那四千年开化史》,上海支那翻译社1903年出版。)


发表评论

您的评分:

全部评论

没有任何评分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