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俄国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首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创建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国家和政府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俄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1、 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和掌握列宁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主要过程以及为巩固年青的苏维埃政权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2、 能力和方法
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尤其是了解其中政党、领袖、群众等几者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
认识列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同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认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先锋与核心作用,认识与肯定俄国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导入是要通过国家图案和颜色的变化说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政权同过去历史上一切政权是有根本性质的差别。其革命是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其政权是工兵农苏维埃政权。
教材第一目是“列宁”,充分肯定了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创建苏维埃政权中的伟大功绩,其中突出的是列宁善于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像俄国这样一个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的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尽管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充分条件——即它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都不强,但它具备了革命的必要条件——俄国作为一个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它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中各种矛盾汇聚的一个集合点,同时列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作用,以弥补它某些条件的不足,这正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引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南。
在第一目中教材中用相当篇幅的小字介绍了列宁的童年、青年少时期以及他的一些优秀品格和素养等,这固然是列宁成为领袖的重要条件,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素材,希望教师充分利用,甚至可再作些补充。,
教材第二目“十月革命胜利”是本节课的重点。该目主要内容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创建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因此教师应把较多时间和言语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至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过渡可适当简化。关于彼得格勒这座城市的介绍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叙述,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生动地再现,突出俄罗斯劳动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希望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关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也可以同以往的封建主义政权和资本主义政权作一个比较,其关键一是苏维埃政权的组成,二是苏维埃政权消灭私有制的变革,当然还有对政权机构的根本改造。夺取政权的过程固然激烈,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似乎更为激烈和残酷,其斗争不仅在前线军事战场上,也在后方生产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初提出实在是出于一种无奈,甚至是无可选择,是为了适于战时的需要,至于在执行中发生的变化,作为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恐怕并非其初衷。其政策对战争而言有积极性的一面,但根本上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尤其是农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这里就点一下,对下面一课的导入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最后一段是对列宁领导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评价,它既不像过去革命年代传统评价那样拔高,但基本上肯定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特别指出“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至于课文中提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一点,当初是“宣告”,关键看以后的实践。
三、教学参考资料库
1)历史事实介绍
列宁 Lenin(1870.4.22~1924.1.21)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缔造者,布尔什维克革命的鼓动者和领导者,苏维埃国家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第一任元首;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2月22日(旧历4月10日)出生在新比尔斯基(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同胞六人中排行第三,幼聪颖好学,以第一名中学毕业,拉丁文和希腊文均极出色。1887年乃兄以谋杀沙皇罪处死。同年列宁入喀山大学法律系读书,三个月后因参加非法的学生大会被开除,旋又被捕逐放,第二年秋回喀山,开始研究《资本论》。1889年5月他家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以优异成绩通过法律考试,获准操律师业(1892~1893)。1893年去彼得堡,1895年他的同志们支持他出国到西欧与一些流亡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最享众望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接触,同年返国,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后来的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一起,把首都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12月被捕,囚15个月后流放西伯利立,在那里与克鲁普斯卡娅结婚,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和写作。1900年流放期满,去德国慕尼黑,与普列汉诺夫和马尔托夫等合创《火星报》。列宁特别重视农民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驳斥民粹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于俄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1903年在伦敦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问题,重点在于确定党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在他的著作《怎么办?》中提出: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见解。在第二次大会中,列宁坚持建立在“民主集中制”指导下的“新型的党”,要有铁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而以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和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一派则攻击列宁消灭党内自由,最后要实行一人独裁。列宁派在会上占多数。称为布尔什维克,以马尔托夫为首的一派占少数叫孟什维克。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两派分歧也大:孟什维克认为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列宁则认为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后建立“革命工农民主专政”。1912年列宁在布拉格单独召开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两派从此分道扬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宁宣称第二国际业已死亡,号召“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9月去瑞士,两次组织各国反战社会主义者的反战大会。1917年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分析什么是战争的真正原因。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推翻沙皇,产生由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党组成的临时政府。这个政府继续进行世界战争,无力使经济免于崩溃。列宁提出把土地分给农民和政府控制私营工商业的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赢得全国各地苏维埃的支持;他提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的战斗口号。关于政权问题,在其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中,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粉碎现存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10月20日左右他回到彼得格勒召开中央委员会会议,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的决议。11月7日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推翻了临时政府;接着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大会选举他为新政府的主席。苏维埃政权诞生后,列宁和德国签订对俄国非常不利的《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8月被刺受伤,很快恢复健康。1918~1920年内战中,列宁艰苦地组织工农红军,动员人力,挖掘资源,支持军队作战,最后消灭了受协约国支持的白军。1921年列宁宣布新经济政策。1919年建立第三国际,主张民族自决。1924年除美国外世界主要大国承认苏联。1921年内战结束后,列宁采取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对付反对他的其他政党和党内持不同政见的人。在列宁的最后二年里,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蔓延,特别是斯大林于1922年就任党的总书记后,权力日益集中。列宁曾以最大努力企图改变这种趋势,可是1922年春天起身患重病,4月,医生从他的颈部取出他身上被打进的两颗子弹中的一颗,恢复很快,但一个月后,又患局部瘫痪症,不能讲话。1923年3月10日,他完全停止了政治活动。1924年1月21日夜在莫斯科附近高尔克村逝世。
列宁主义 Leninisml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的杰出人物列宁关于历史和革命的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给共产党人下的定义是“世界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鼓舞大家前进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是列宁主义思想的基础。列宁强调由人数不多的、受严格约束的小组进行活动,这是由于革命运动需要效率和谨慎,它贯串于列宁的全部政治思想。这种倾向明显表现在他以“民主集中制”观念作为共产党内的主要准则,他对这种观念的解释是“讨论自由,行动统一”。列宁认为凡事听其自然则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列宁认为,如果没有共产党人的优秀分子向工人灌输正确的思想,工人就会满足于通过工联活动得到的微小的利益。列宁思想的另一个要素是他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马克思曾经预言,小规模经营已开始为大规模企业所代替,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无产阶级。但马克思预言群众苦难的日益加深已由资本主义本身予以防止。垄断集团为销售其剩余产品而进入不发达国家。列宁则预言,一旦所有的殖民地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就会不断发生世界战争,每个国家都将拼命为自己生产过剩的产品寻找“安全阀”。同时,殖民地国家人民将奋起反对外国统治者,发动将使资本主义灭亡的国际革命。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发生,列宁则断言引燃这场革命烈火的火星将从最落后的国家迸发出来。
彼得格勒 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两个世纪曾为沙俄首都。现为著名的工业、文化中心及海港。1703年彼得大帝在此建城堡,初称圣彼得堡,1914年更名彼得格勒,1924年改称列宁格勒,上个世纪90年代起又称圣彼得堡。市区座落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三角洲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上。市内水道纵横,遍布桥梁,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和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市区被涅瓦河支流分为4个部分;涅瓦河左岸(南崖)为“海军区”;大、小涅瓦河之间是瓦西里耶夫斯基岛区;小涅瓦河与大涅瓦河之间属彼得格勒区;大涅瓦河以东是维堡区。十月革命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轰击冬宫的第一炮发自波罗的海巡洋舰“阿芙乐尔”号(俄语意为“曙光”号),该舰只现停泊在涅瓦河畔的一个博物馆内。
创建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资产阶级奴役人民的旧国家机器,创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机器。随着武装起义在全国各地的胜利,临时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机构逐步被各级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人民委员会取代。布尔什维克党从基层和革命军队中选拔优秀党员充实到政府各级机关工作。根据11月26日人民委员会关于法院的法令,废除了旧法院,解散了旧警察,建立了苏维埃法院,司法检查机关和工农革命法庭,组建工人民警。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以加强对反革命分子的镇压。1918年初苏维埃政府正式发布成立红军和红海军的法令。与此同时政府还颁布了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国家与教会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男女平等和俄国国内各族人民权利一律平等等一系列法令。在经济领域中,苏维埃政府实现大工业国有化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将工厂铁大企业均收归国有。对外贸易实行国家垄断,并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债。另外,根据《土地法令》,广大农民从地主和富农那里无偿地获得了2亿公顷的十地,免除了5亿卢布的租金。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协约国的三次进攻 1919年春,协约国的军队与国内白匪军开始了对苏俄的第一次武装进攻。这次进攻的主力是盘踞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高尔察克部队,拥有40万反革命武装,计划自西伯利亚经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西进,直取莫斯科。与高尔察克相配合,邓尼金自北高加索,尤登尼奇从波罗的海岸向俄国的心脏地区发动进攻。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切为了东方战线”的口号。后方军民也尽一切力量支援前线,1919年4月,莫斯科一喀山铁路的一个机车库的工人倡议实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热情赞扬了这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新事物,把它称之为“伟大的创举”。1919年年底,协约国第一次进攻被粉碎了,1919年夏到1920年初,发生了以邓尼金白卫军为主力第二次进攻,占领了中部地区的广大土地。列宁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1920年初,协约国的第二次进攻又被粉碎了。1920年4——11月,协约国又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进攻。这次进攻以地主资产阶级的波兰军队为主力,波兰军队自西而东向莫斯科进攻,11月,红军冲入克里木,击溃了弗兰格尔匪帮,赢得了粉碎协约国第三次武装进攻的胜利。至此,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结束了。
2)课堂训练释义
各抒己见:列宁为什么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发生在俄国这样的国家?
革命前的沙俄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政治上极端反动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军事封建的压迫和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压迫交织在一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节。
小论坛: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俄国,你对这场革命会抱什么态度?为什么?
本题当然不会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回答一般说无非是欢迎或反对,参与或旁观,但是应告诉学生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选择或态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这跟每一个人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角色、立足点等等是戚戚相关的,这也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观察与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科学态度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