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苏联的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对后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实质与效果;
(2)了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组成;
(3)对列宁一生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4)了解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农业集体化的失误;
(5)了解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严重后果;
2、能力与方法
(1)认识在经济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必须相适应,用简单的甚至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性的改变生产关系,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必然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列宁一生的简单概括,学会对无产阶级领袖的科学的、正确的评价。
(3)通过对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认识,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辨证的方法和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历史事实,既看到它的成就,又看到它的失误。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列宁为苏联制定与实施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与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并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这正是列宁的伟大之处。
(2)通过列宁逝世前后苏联的一些变化,认识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领袖的品格是至关重要的。
(3)正确对待苏联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又看到它在探索的实践中出现的重大失误,这些对后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教材分析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也是告诉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逾越的。新经济政策中某些内容是当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合理部分,实际上这也是市场经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它适用于资本主义,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效是明显的,问题是1925年以后,随着苏联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实际上就停止了。当初列宁心目中究竟将它作为一次临时的权宜性的调整还是一次长远的战略性的调整,就不太清楚了。
关于苏联的建立,从当初革命胜利后原来辽阔的沙皇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到1922年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苏联,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又恢复到原来沙俄帝国的疆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里只需告诉学生一个史实,至于其中的曲折变化,对初中学生就可以省略了。
列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对俄国现代化的贡献至今是无可非议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许多实践与理论都是具有首创性的,正因为是首创性的,也就必然会有探索性的成份,因此应该给予历史的分析与理解。其中确有一部分结论同今天的现实是有距离的,或相悖的,比如它的帝国主义论等。但重要的一点是列宁既善于修正自己的错误,也善于团结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战友共同合作工作,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他的过早逝世,无论对苏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第二目是“工业化和集体化”,是本课的重点。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其最鲜明的不同于18、19世纪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特点是:一、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包括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计划经济即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的行政性指令计划。在苏联的早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原来并不引人注目的斯大林以党的总书记的身份成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也由此大大加强了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他继列宁的“一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后,又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从2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50年代初,他在苏联的领袖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个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包括40年代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于斯大林的功绩密不可分的,但同样这个时期,苏联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失误,斯大林也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俄国工业化的历史,大体上可追溯到1861年农奴制之后,工业革命就开始了,但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严重的封建残余,使它的进程十分缓慢。虽然就工业总产值而言,“一战”前也列世界第五位,但同它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显然是不相符合的。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装备十分薄弱,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农业则占58%,因此工业化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1925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收到了最有效的业绩,基本上还恢复或接近战前最高水平。在当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报告中,斯大林明确提出了“从农业国变成能自立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此后苏联即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准备时期。从1928年开始苏联连续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在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报告中斯大林正式把苏联国家工业化称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当初在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区别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何开始;二是速度;三是资金来源。即从重工业开始,高速度、依靠本国积累资金。
关于斯大林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对苏联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为社会主义苏联创建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并为工业、农业的全面技术改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迅速发展国防工业,加强国防实力,才能建立一个雄厚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引下,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是斯大林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由于他过于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成为以后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痼疾。同时由于对的过量投入,也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另外斯大林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提高到了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工业化根本不同的两条道路,煊赫显然是教条化与神圣化了,失去了它的科学性。
关于“高速度”,在1926年秋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党的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口号:“用最短的时间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世界”斯大林在1931年的一次演讲中甚至提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同时斯大林把速度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将不同意见人打下去,于是在实际的经济工作中就出现了盲目追求高速度、急噪冒进、浮夸风等现象,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三关于资金来源与积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尤其像苏联当初那样的国际背景,当然不可能像早期资本主义依靠掠夺殖民地来实现,但它也必须筹集巨额资金投入工业化,因此当时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这个概念,即向小生产者征收高额税金,主张用超经济强制的行政手段来积累资金,这在当时就遭到了布哈林的反对与批驳,但在后来的实际经济生活中,这错误的经济理论被改头换面地运用了。
纵观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计划经济的特征下依靠苏联人民巨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世人所瞩目的,其中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文化素养,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材和精英;它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高积累”等方针,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它的许多方面违背了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严重的片面性,使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它让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牺牲,又没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些重大的政策失误,在短时期的突击发展中弊病并不明显,但在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患。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对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是以前资本主义变革中未曾有过的,它使苏联的农业从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但在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它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严重侵犯了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富裕起来的中农利益,甚至采取了消灭富农的政策,运用行政强制性手段推进集体化运动,其对苏联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恶果是不言而喻的。
列宁逝世后不久,在苏联党内的最高领导核心中即斯大林、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就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和权力旋涡中的斗争,最后获胜的是斯大林,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斯大林为绝对权威和核心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群体。斯大林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受到的颂扬越来越多,权力不断膨胀,对意见不同的人往往被他打成“人民的敌人”。他害怕受到人们对他权力的窥视和挑战,错误地提出了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进展和深入,阶级斗争愈益尖锐的理论。从20年代末起,尤其是1934年12月著名联共(布)政治活动家人民爱戴的基洛夫遇害后,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由于党内民主生活遭到破坏和法制建设上的严重缺陷,使个人权力与好恶凌驾于法律与正常的司法程序之上,大清洗运动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严重的恶果和不可估量的后患。
三、教学参考资料
1)历史事实介绍
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乱 1921年2月28日,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叛乱的基本队伍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极为不满的新入伍的青年农民。社会革命党人在叛乱中起了重要作用。叛乱者推翻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临时革命委员会”,要求立即取消征粮队,由农民支配全部土
地,自由雇工和从事手工业生产。叛乱分子叫嚷“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无力把群众从全面崩溃中拯救出来”,“推翻布尔什维克党的暴政统治”,并提出了“不要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在说服叛乱者无效后,图哈切夫斯基率领6万红军前往镇压,3月18日叛乱被平定。喀琅斯塔得叛乱是苏俄面临政治危机的信号,反映了农民和部分工人对抗与苏维埃政权的情绪。
斯大林 Stalin,Joseph(1879.12.21~1953.3.5)苏联共产党首脑。在逝世前的25年中比历史上任何领袖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力。他使苏联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通过严密的警察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在1941~1945年击败德国入侵,把苏联的控制势力伸展到东欧。他取缔了那仅有的一点点个人自由而未能提高人民个人的福利,然而他创建的巨大军事工业机构使苏联却进入了核的时代。
斯大林早年在格鲁吉亚的正教学校读书,在梯弗里斯神学院期间曾秘密研读马克思的作品。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两派后,斯大林参加布尔什维克派,成为列宁的信徒。从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曾因参加革命活动7次被捕,多次被监禁和流放。1912年2月斯大林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1918~1920年内战中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22年起担任党的总书记。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这时列宁已经去世,斯大林的强大对手布哈林、李可夫继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之后先后被排挤出去。1929年斯大林还把托洛茨基驱逐出苏联,其后托氏于1940年在墨西哥被暗杀。1928年斯大林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面貌。斯大林的成就得到当时许多热中于倾慕其成就的国外见证者所赞赏,如A.希特勒和作家H.威尔斯及G.B.萧伯纳等都是积极赞赏者。从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借口基洛夫在列宁格勒被暗杀事件发动一场斯的政治恐协风暴,目标针对那些曾经支持他掌权的老党员。1936年8月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在莫斯科“公开”审讯后被判处死刑,1937年1月和3月间又连续进行了两次审判。到1937年6月包括苏联当时最著名的军事统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内的将领均以叛国罪被处决。在斯大林当政时因政治犯罪被判刑的人数共380万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在出师失利之后一跃成为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攻。在他的卓越指挥下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当时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国人,德军终于被迫于1945年5月投降。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丘吉尔、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他的外交才干得到英国外相艾登等行家的称道。
战后斯大林把一种新型的殖民统治扩展到东欧,使他的臣民增加约1亿人。1948年铁托的南斯拉夫首先脱离苏联控制的共产主义营垒。斯大林为了防止其他附属国家起而效之,指使这些国家进行了类似苏联在30年代的大清洗,许多共产党的领袖被处决。在苏联国内,斯大林手下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中央书记日丹诺夫也在苏联文化艺术界掀起一阵恐怖浪潮,对国外一切成就肆意仪毁谤,各种科技发明无不归功俄国,使许多渴望国内政局得到缓和的人大失所望。斯大林晚年又掀起一次逮捕浪潮,于1953年1月宣布克里姆林宫医生有谋害党的领导人日丹诺夫等的罪名。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去世,才使这次大恐怖没有继续下去。
综观斯大林的一生,他的最大功绩是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实现了工业化。1913年俄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第五位,今天的产值则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居世界第三位。1949年爆炸了原子弹,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核强国。但在这些巨大成就之前,必须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即尽管工业产值巨大,一般苏联公民却很少能从商品消费方面得到享受,因为相当一部分国民财富都花在军费、警察费等上面。此外,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也始终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
苏联农业集体化 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为大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十月革命后,苏联存在着大量个体农户。它们以单干方式使用旧式农具耕种土地,产量不高,商品率极低,难以摆脱饥饿与贫困。1923年初,B.M.列宁制定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的计划,提出自愿参加、逐步过渡、形式多样等一系列原则,为以后进行的农业集体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农业集体化的展开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1927年末,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指出,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集体经济。大会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富农经济的措施。但是,农业集体化尚未大规模展开。到1928年夏,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41.7万,仅占农户总数的1.7%。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0年初,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21%。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集体化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决议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把全国分为3类地区,要求分别在1931年春、1932年春和1933年完成集体化任务,并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劳动组合,即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
农业集体化的政策策和完成 在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苏联政府废除了以前颁布的有关土地租佃和劳动雇佣的法律,决定没收富农的财产,把它转交给集体农庄。对富农本人采取区别对待方针:逮捕法办、迁徒到西伯利亚等边远地区,或安置在本地区边缘地带。
1930年春,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各地蓬勃开展,但出现了严重偏差。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许多地方跳过劳动组合直接组织农业公社,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和家禽收归公有。这些过火行为侵犯了中农的利益,引起农民极大不满。1930年3月4日,联共(布)中央公布《反对歪曲我党集体农庄运动路线》的决议。此后,运动逐渐走上正轨。到1932年底,全国建立了21万多个集体农庄,联合近1500万户农民,占全体农户的61.5%;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达到9150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7.7%。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中文版,第4分册,第325页)
集体农庄的管理体制 在农业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建立起农业的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从1933年开始,国家统一制定农业的发展计划,实行义务交售制。1935年制定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规定土地由国家交给农庄永久使用,技术服务由国营的机器拖拉机站提供。章程还规定,农庄按生产队组织生产和按劳动日进行分配,庄员可以拥有宅旁园地和一定数量的家畜家禽。
1937年,93%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耕地达到全部耕地的99.1%。集体化的任务全面完成。以后,集体农庄的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不断有所改变,农庄的权限得到某种扩大。1969年,苏联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
成绩和失误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消灭了富农阶级,把亿万个体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中尊重农民利益不够,过多地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比较曲折,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给经济发展造成某些不良影响。
基洛夫被刺事件 基洛夫生于1886年,1904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党。1923年在俄共(布)“十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1926年任列宁格勒省委书记。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上,他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基洛夫深入实际,富有求实进取精神,积极主张调整政策,纠正“左”的错误,在党内外深孚众望,是斯大林的亲密战友,1934年12月16日被年仅30岁的联共(布)党员尼古拉也夫暗杀,此事直接引发了肃反运动。
肃反运动严重扩大化造成的危害 肃反运动中发生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杀人过多,诬害了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善良的公民,包括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和高级干部。据估计,1936——1939年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党的“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捕或镇压。出席“十七大”的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只有2名继续当选出席“十八大”的代表。军队干部受害的情况也十分严重,约有2万多名军官遭清洗。5名元帅中3名被镇压,十几位副国防人民委员无一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军官只有39%保持原来职务。大批专家、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行。
2)课堂训练释义
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让资本主义在苏联复活,这是历史的退步,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能简单地用“退”或“进”来评价,而是应该从当时苏维埃国家面临的实际出发,它是不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最后实践的效果来看它当然是“进”了。就当时对政策的认识而言,列宁确实有个根本性的变化,即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全力抓住商业这个环节;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仅靠政治热情,还要靠劳动群众从私人切身利益上关心社会主义事业;执政党“最大最严重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等等。列宁也形象地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说成是“退一步,进二步”。
小论坛:你能谈谈当初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吗?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否有不足之处?
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下经过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7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建成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有4500个大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加将近5倍,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既增长了44.3%。到1937年,苏联钢产量达 1770万吨,钢材1300万吨,生铁1450万吨,煤为12800万吨,电力362亿度,从而奠定了雄厚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但相比之下,苏联的轻工业和农业的增长则缓慢,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失调,它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生活的改善。
你认为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最成功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即使保守一点,估计从1928——1940年,苏联工业年平均增约5.1%——9.3%,这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是没有先例的,如果同当时2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经济危机相对照更是显示了它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其中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的激发是两大原因。但生产关系变革中的过激、强制,管理体制中的集权指令,分配中的过高积累,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严重缺陷等等,都是沉重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