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伊斯兰文明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和《古兰经》的主要内容,认识伊斯兰教的起源、教义和文化特征。
教学重点:《古兰经》与伊斯兰教教义
知识提示:
● 穆罕默德创教与创立伊斯兰社会
西部红海沿岸有一狭长的“汉志商路”,它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处于汉志商路上的一些城市如麦加等经常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另外,汉志商路也是各帝国争夺控制的重点,如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和萨珊王朝就曾在此进行过战争。在这种文化、社会背景下,伊斯兰教和最初的伊斯兰国家孕育而生。穆罕默德(570-632)属麦加的哈希姆家族,他信奉古什莱部落主神安拉。据传,穆罕默德经常到麦加北面的希拉山隐修。610年,穆罕默德听到真主的声音,要以真主的名义传道。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时曾受到倭马亚家族的迫害。622年,穆罕默德率麦加的穆斯林迁往麦地那,史称“Hegira”,并组建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乌马”。
● 伊斯兰、穆斯林
“伊斯兰”一词原意是“顺服、归顺、服从”,引申为“遵从真主安拉的旨意”。信徒“穆斯林”即为“顺从真主安拉的人”。
● 伊斯兰教[1]、古兰经的内容
穆罕默德生前的言行后来由弟子宰德·伊本·撒比特整理汇编成《古兰经》。后来各种抄本繁杂。公元933年确定最后的文本。“古兰”是阿拉伯语,意为“读本”。它是真主口授给穆罕默德的言语。全书114章。其中记叙麦加时期的言语有90章,主要内容是宣扬真主的唯一性和人的处世道理等;记叙麦地那时期的言语有24章,内容以立法为主。《古兰经》中的每个词、字母等都被认作神的启示。《古兰经》成为精神、社会的最高决断者。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可归结为三类,即“伊曼”(宗教信仰)、“仪巴达特”(宗教义务)和“伊哈桑”(善行)。宗教义务又可归结为五大纲领:1)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先知;2)每天做五次祷告;3)对穷人进行施舍;4)在斋月时要按戒律进食;5)到麦加朝觐是穆斯林一生追求的目标。以上表述在各种教科书中都是经常被引用的。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同步进行。至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已传播到西班牙、北非、中亚等广大地区。
课文中的几段话如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
《古兰经》的内容构成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制度的最高准则,其中包含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宗教功课或宗教义务,即“念功”、 “拜功”、“斋功”、“课功” 、“朝功”,中国穆斯林简称“五功”。
《古兰经》的内容不仅是穆斯林的生活伦理的准则,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伊斯兰教法的首要依据。
《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圣典”, 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阿拉伯文典籍和第一部散文巨著,被阿拉伯人看作语言的最高典范。
我们回避谈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争斗问题。在伊斯兰教里,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家属后代阿里、哈桑、侯赛尼等人有权任哈里发的信众被称为“阿里什叶”(“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是“追随、党派”的意思),即后来的什叶派。他们认为其他的哈里发都是篡权者。而认为所有哈里发都是合法的多数的“正统派”即成为“逊尼派”,以《古兰经》和六大《圣训集》为根据。
第2课 穆斯林帝国
教学目标:了解穆斯林帝国的扩张过程和伊斯兰教传播的关系。
教学重点:阿拔斯王朝与黄金时代;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区域。
知识提示:
● 哈里发和阿拔斯王朝[2]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其岳父伯克尔自称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统治仅2年。634年欧默尔任哈里发,开始向外扩张。636年在约旦河的雅姆克河畔打败拜占庭军队,占领叙利亚。638年进入耶路撒冷。随后又灭了萨珊帝国,并攻陷亚历山大城,逐渐控制地中海。其统治持续到644年。661年摩阿维亚任哈里发,迁都大马士革,建倭马亚王朝(661-750)。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大致确立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阿拉伯帝国的真正黄金时期是阿拔斯王朝(750-1258),政治中心在巴格达。阿拉伯帝国在征服过程中,根据土地是安拉的财产原则,将所有掠夺的土地收归哈里发。然后再将土地封给军事贵族。这种军事分封的土地称“伊克塔”。(凡得到伊克塔的贵族还取得辖地上的各种政治经济权利。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于征服地上原有的贵族采取拉拢的政策,并注意吸纳原有的制度。伊克塔等制度、政策的实行虽然有利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日后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
由于阿拉伯帝国地处亚欧的中间带,各种文化都在帝国境内相互交融。
麦蒙(阿拔斯帝国全盛时期的哈里发813-832)时期,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受到重视。麦蒙本人主张理性主义,认为信仰要结合理性的论证。此主张又称“穆尔太齐赖主义”。他还于830年在巴格达创办“智慧馆”,这是一个集图书馆、科学研究和翻译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在翻译方面,侯奈因及其儿子的成就引人注目。许多希腊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再通过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和阿威罗伊传入西方拉丁世界。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也带来了中介贸易的繁荣。伊斯兰教鼓励商业活动,这使阿拉伯人的商贸活动得到了宗教的支持。巴格达、亚历山大里亚、撒马尔罕(位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等成为重要的中介贸易城市。帝国境内的犹太人、波斯人等原来都是经商的能手,他们与阿拉伯人一起汇成了经商的洪流。阿拉伯人沿丝绸之路到达当时的大唐帝国;沿海路或阿富汗西南到达印度;沿黑海和伏尔加河深入斯拉夫人地区;其足迹还遍布非洲海岸等地。
● 为什么称黄金时代
年代 |
疆域 |
统治机构 |
文化 |
其他 |
|
|
|
|
|
● 奥斯曼帝国的称呼、疆域和统治方式
继蒙古帝国之后,在亚欧中间带驰骋的还有奥托曼(此为欧洲人的读音,来自阿拉伯语“奥斯曼”,意思是奥斯曼家族的,中国通常翻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
其16世纪的疆域大致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两河流域、小亚、巴尔干地区、中欧等。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分为军事行政、宗教司法和财政税收三大系统,彼此互不隶属,由苏丹直接统治。中央另设宰相负责军事行政,地方则设立总督和州长等职;宗教司法由伊斯兰教长带领法官解决司法纠纷、监督地方税收等;财政总监领导财政税收系统。奥斯曼帝国最具特色的步兵部队是近卫军团。近卫军团是奥斯曼帝国最具特色的步兵部队。它始建于14世纪后期,军团成员享有财产、地位、荣誉和其他特权,甚至可以出任宰相。
第3课 文化与习尚
教学目标:了解伊斯兰教文化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
教学重点:作为文化中心的清真寺;阿拉伯数字
知识提示:
● 清真寺名称
清真寺的阿拉伯语音译为“麦斯吉德”,意即“叩拜之处”。
● 圈学
“圈学”是伊斯兰文化中独创的教育形式,它的基本形式是:教师高坐于廊下或庭院中间,学生环坐成圆形,学生属于那个教学圈要视其、悟性和知识程度而定,悟性较高的学生靠近教师而坐。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圈”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情趣的老师。听写是圈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切磋讨论,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圈学进行时的气氛十分活跃。
● 花拉子密与阿拉伯数字
花拉子密(约783~850年)是伊斯兰文化中的数学开创者,他的《印度计算法》系统介绍了印度数字和十进制记数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后被译成拉丁文在欧洲传播,为欧洲近代数学的产生奠定基础。欧洲一直将花拉子密介绍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另一数学专著《还原与对消》总结了希腊和印度的代数学成果,把它发展成为一门与几何相提并论的独立科学,花拉子密也因此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花拉子密提出,代数的数学问题都是由根(x)、平方(x2)和数(常数)三者组成,并且分六章叙述6种类型的一、二次方程求解问题。花拉子密最具影响的代数学著作——《算术和代数论著》一书的拉丁文译本直至“文艺复兴”还作为教科书在欧洲的大学中被广泛使用。花拉子密对代数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名字——“al-Khwarizmi”的拉丁文的音译——“Algorithm”或“Algorism”,后来还演变成现在对数(“logarithm”,简写为“log”)一词。他使用的阿拉伯语音译“al-jabr”(意为还原移项)一词,传入欧洲后演变为拉丁语“algebra”(代数)。
● 袍服和面纱中的文化。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