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通过对耶稣、《圣经》、基督教会等的学习,掌握基督宗教的基本内容、组织机构和历史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基督宗教的基本内容;基督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宗教改革。
知识提示:
● 基督宗教[1]与基督宗教文明:基督宗教文明就是以基督宗教文化为核心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成果
● 基督教与基督宗教的提法:英文中没有误解,误解是中国在翻译和语词运用中产生的。
英文:Christianity: Catholic-Orthodox-Protestantism
但中文里,新教也称作基督教
为区别起见,总称就用基督宗教
●宗教的和历史的耶稣形象:神(信仰)和人(历史)
基督宗教的耶稣形象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耶稣(Jesus)是希腊字,希伯来文作Jeshua,为Jehoshua的缩写。意为“上帝是他的拯救者的那个人”。[2] 根据“马太福音”等的记叙,耶稣于罗马建城后的754年(即现在的公元元年,但也有教会史学家认为是罗马建城后的750年或748年)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其父为约瑟,其母为玛利亚。又说耶稣是玛利亚以处女之身怀上帝之孕而生。耶稣约30岁时受洗于约翰。以后耶稣就去巴勒斯坦各处传教。其中有12门徒同行。由于耶稣的布道、神迹,人们尊奉其为基督(又称弥赛亚)即救世主。耶稣最后被门徒犹大出卖。犹太当局判耶稣死刑,罪名是他亵渎上帝。罗马总督彼拉多批准了死刑。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殉难。《新约·约翰福音》有一段耶稣和以色列人尼哥底母的对话。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圣经》1611年詹姆斯一世钦定英文本与‘灵’对应的字是‘Spirit’。— —笔者注。)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因为上帝差他的儿子降生,不是要顶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3] 这样,基督宗教通过一个具体的耶稣形象——一个站在人世间的神的形象让人去体验上帝的存在。总之,耶稣还是神,但这个神与耶和华比较已有了诸多变化。耶稣自己的言行就是对此变化的最好注解。例如耶稣对“十诫”中第1条即“尽心、尽力爱神”就做了新的解释。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4] 这就要求每个人不是简单地否定自己的苦难,希望神来解脱自己,而是介入到神的存在中去,介入到“爱人如己”所不可避免的苦难中去。这就是变化的实质。
● 怎样掌握《圣经》内容:
旧约和新约;约就是上帝和人订的协议
按照基督宗教的教义,人都有原罪。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才能使人的灵魂得救。基督宗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由《律法书》、《先知书》、《圣录》等几个部分组成。最初的版本有希伯来文本和亚历山大里亚希腊文本。《新约》的核心部分是记载耶稣生平言行的4部“福音书”,即“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另有《使徒行传》等。
The Old Testament (Agreement between God and Man): The Pentateuch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Deuteronomy)---The Fall of Man---Noah’s
The New Testament: The Gospel---The Birth of Jesus---Jesus as A Man and as A God---The Last Supper---The Crucifixion
Canon Law and Canon System
摩西五经
附《旧约·摩西五经》中的“十诫”,供参考:
“上帝吩咐这一切的话,说:‘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作。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旅客,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圣经·出埃及记》)
● 基督宗教合法地位的确立:米兰敕令
基督宗教最初曾受到罗马政府的迫害。据记载,公元1世纪,使徒保罗曾在地中海区域传教,使基督教在小亚、希腊半岛、地中海东岸等广大地区得到传播。保罗最后被罗马皇帝尼禄处死。但罗马帝国的迫害并未终止基督教的传播,公元5世纪左右,基督宗教的势力已影响到地中海沿岸的亚、非、欧的广大地区。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当时统治帝国东部的李基尼乌斯联合发布了“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宗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并归还从前所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以后,他还颁布诏令,赐给基督教会许多重要特权,如教会有权接受遗产和馈赠,教会神职人员豁免赋税和徭役,等等。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宗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而基督宗教也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还不断得到一些特权,这样,与随之而来的西欧封建化进程一起,基督教会也开始了世俗化的运动。[5] 最初教士向国王和大封建主臣服并领取土地,这完全是迫于生计而致。之后基督教会的权力开始上升,正如汤普逊所言,“在中世纪时代,罗马教会是一个行政长官、大地主、收租者、征税者、物质生产者、大规模的劳动雇主、商人、手艺人、银行家和抵押掮客、道德的监护人、关于节约法的制定者、校长、信仰的强制者——这一切身份都集中于一身。它的权力如此普遍、它的活动如此多样化,所以有人常常很正确地说:中世纪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6]与世俗的封建势力相比,基督教会的组织机构更为完善,经过克吕尼运动和卡诺莎请罪事件,基督教会的势力迅速上升。
● 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东正教。1122年,教皇卡立克斯特与皇帝亨利五世签署沃姆斯宗教协定,教皇取得了对大主教、主教等的任免权。由此,天主教教会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国际性教会。英诺森三世在位时(1198-1216),天主教会的势力达到鼎盛。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天主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权利受到很大的冲击,教权与俗权逐渐分离。
关于宗教改革的研究早已形成系列。
宗教改革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在新教的理论里,灵魂与上帝之间是不该有任何尘世的居间人的。”[7] 马丁·路德(1483-1546)宗教理论[8]宣扬人必须完完整整地将自己的罪赎去,甚至在心中不能留有一丝未清洗掉的罪。像所有的人文主义者热爱奥古斯丁一样,路德也从奥古斯丁那里进一步增强了对“因信称义”理论的信心。认为人可以凭自己的自由意愿与神相契合,并得到拯救。为了与人的双重本性相对应,特别强调耶稣人的位格,认识到耶稣以受难的形式承负着所有人罪,这就使赎罪有了新的涵义,即赎罪必须参与耶稣的受难过程。并且,人们就在现世中克己、禁欲、受苦、献身,就象耶稣有人的位格一样。由此达到罪的解脱,达到耶稣的神的境地。路德的这一理论本于《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9] 路德解释道,“信”不是可有可无的得救手段,而是唯一的、必要的得救前提,并且人之走向信是必然的。任何外在的事功(如宗教礼仪、肉身的磨难等等)都难保人的获救。这种事功如果有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使人认识到:靠一种外在的、属于自然感性生命的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拯救自己。路德对此“因信称义”的升华状态总结说:“所以我们下结论说,一个基督徒并非或外在他自身之中,而是活在基督之中,活在他的邻人之中的,否则他便不是基督徒:他凭信仰而活在基督之中,凭爱而活在他邻人之中。凭信仰,他被提高向上,引到上帝面前;而凭着爱,他往下,则降落到他的邻人面前;不过,这时他仍然常常住在上帝和上帝的爱里,如基督所说,‘我安安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的身上’(《约翰福音》1,51)。”[10]
第2课 西欧中世纪社会
教学目标:通过对欧洲中世纪社会中教权和王权双重政治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基本社会组织庄园和城市结构的了解,掌握欧洲中世纪文明的社会特征。
教学重点:中世纪教权和王权的相互关系;庄园与城市的社会结构。
知识提示:
● 中世纪的名称问题
Mediaeval是由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比昂多等人提出来的。
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发明了“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
其实,在史学界用“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来指称中世纪欧洲的文明也是为大家所接受的。Feudal 是土地制度,也是政治制度,并影响到中世纪欧洲的其他文明方面。现在为了教材观念上的统一,还是用中世纪。
● 教权和王权的相互利用和争斗
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叙述,丕平献土、神圣罗马帝国、卡诺莎城堡请罪、沃姆斯宗教协定,等等。
● 庄园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结构
庄园和城市可以做一个比较:
|
社会经济 |
阶级 |
机构 |
文化 |
庄园 |
封闭性;自给自足 |
农奴与农奴主 |
由农奴主控制的庄园法和庄园法庭 |
骑士文化;田园风光 |
城市 |
开放性;商品交换 |
雇主与雇工 |
城市自治机构 |
市民文化 |
第3课 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对基督宗教礼仪及其向社会生活、教育等渗透的了解,认识基督宗教文化在欧洲中世纪文明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基督宗教文化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表现
知识提示:
● 主日崇拜、礼拜、弥撒
● 基督宗教的节日成为生活的重要环节,例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复活节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之一。它庆祝的是基督的复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年都要举行庆祝。复活节还象征重生和希望。时间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每年在教堂庆祝的复活节指的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典型的复活节礼物跟春天和再生有关系:鸡蛋、小鸡、小兔子、鲜花,特别是百合花是这一季节的象征。
● 教会学校
“七艺”指文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七种课程。
● 经院哲学
● 大学
[1] 在中国大陆流传的《圣经》是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印制《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其他原始经籍有《死海古卷》(加斯特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圣经后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对基督教教的评述有: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58年版;穆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该书在西方流传甚广,教会人士也常以此为读本;张绥《中世纪“上帝”的文化——中世纪基督教会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以文化的视野看基督教是本书的特点;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是标准的教学用书;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资料详实,评判适度;麦克曼勒斯《牛津基督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一直写到20世纪末,有许多富于启示意义的想法;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关于耶稣生平:施特劳斯《耶稣传》是比较重要的参考书,中文版有商务印书馆,第1卷1981年版,第2卷,1993年版;卡本特《耶稣》,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勒南《耶稣的一生》,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 《新约·约翰福音》,第3章。
[4] 《新约·马太福音》,第22章。
[5] 瑟诺博斯《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1-82页和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2页都对教会的世俗化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6]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第262页。
[7]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9-20页。
[8] 著作集有:雷雨田、伍渭文总主编《路德文集》,第1、2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等等。评述、传记有: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译林出版社,1993年版;阿尔托依兹《马丁·路德的神学》,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梅列日夫斯基《宗教精神:路德与加尔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英文类:Martin Luther: 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 edited by Lull, Fortress Press, 1989; Luther and Calvin on Secular Authority,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Hoep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9] 《新约·罗马书》,第1章,第17节。
[10] 路德《基督徒的自由》,引自《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第122页。